游戏百科

三国正史叫什么 三国正史的全称是什么

《三国正史》全称为《三国志》,是中国正史体系中关于三国时期(220年—280年)的权威记载。该著作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,是二十四史之一,以简洁凝练的笔触记录了魏、蜀、吴三国的政治、军事及社会变迁,成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核心史料。

一、三国正史的核心定义

《三国志》全称《三国志》,其名称直接指向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。不同于野史或文学作品的虚构叙事,此书以官方档案、人物传记和编年体例为基础,系统梳理了曹魏、蜀汉、东吴三大政权的兴衰历程。书中收录了《魏书》《蜀书》《吴书》三部分,每部分包含国君本纪、臣僚列传及载记,完整呈现了三国政治格局与关键事件。

二、作者与成书背景

陈寿(233年—297年)是《三国志》的作者,其生平经历与成书过程极具研究价值。陈寿曾任蜀汉丞相诸葛亮属官,后因李严党争受牵连,仕途坎坷。西晋建立后,他受命修订三国史料,但因蜀汉与晋朝的世仇关系,书中对蜀汉的记载相对简略。成书时间约在265年至280年间,历经多次修订,最终形成通行版本。

三、内容结构与历史价值

《三国志》采用纪传体与编年体结合的方式,既有国君本纪的纵向叙事,也有人物列传的横向分析。例如《关羽传》以“义绝”著称,展现了个人品格与时代背景的关联;《诸葛亮传》则通过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记载,塑造了忠臣形象。其历史价值在于:

史料保存:保存了大量官方文书、书信及地方志内容;

人物评价:为后世提供三国人物品评的原始依据;

政治镜鉴:揭示了政权更迭中“分久必合”的规律。

四、版本演变与学术争议

《三国志》现存版本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通行本,但不同版本存在差异。例如:

裴松之注本:补充了裴松之对异文的考证,成为重要参考;

日本藏孤本:发现于天理图书馆,补全了部分残缺内容;

现代注释本:针对文言文难度添加白话翻译,便于大众阅读。

学术争议集中于两点:一是对曹魏政权评价的客观性,二是蜀汉“国号”合法性问题的讨论。

五、现代研究与传播

《三国志》的现代研究涵盖史学、文学、社会学等多个领域。例如:

史学领域:与《资治通鉴》对比研究,分析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劣;

文学领域:为《三国演义》提供历史框架,探讨文学改编的合理性;

大众传播:通过影视剧、游戏等载体普及三国文化,如《三国志战略版》等。

【观点汇总】

《三国志》作为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著作,其核心价值在于客观记录与详实史料。全称《三国志》的命名既体现时代特征,又凸显官方史书属性。作者陈寿的立场局限性与版本多样性,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。现代传播中,该史书通过多媒介形式持续影响公众认知,但需注意区分史实与文学演绎。其学术地位不可替代,但研究时需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交叉验证。

【相关问答】
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是蜀汉人吗?

答:陈寿曾仕蜀汉,但西晋统一后受命撰写三国史,对蜀汉记载相对简略。

《三国志》为何分为《魏书》《蜀书》《吴书》三部分?

答:按政权归属划分,体现“分封”视角,但《蜀书》篇幅最短引发学术争议。

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的主要贡献是什么?

答:补充异文考据、纠正史实错误,并增加地理、职官等注释。

《三国志》与《三国演义》在内容上有何本质区别?

答:前者为正史,后者为小说,后者掺杂大量虚构情节,如“草船借箭”“空城计”等。

现存最早的《三国志》版本是什么?

答: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唐写本《三国志》,残卷中可见裴松之注内容。

三国时期共有多少部史书?

答:除《三国志》外,还有《魏略》《吴书》等,但《三国志》为唯一通行正史。

《三国志》中哪个人物评价最具代表性?

答:诸葛亮“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”的评语,反映陈寿对其军事与智谋的客观分析。

相关文章